1. 首页>>生活

“爱上治沙事业,干不尽,乐无穷”(我的家乡我建设)

  张至在林地里查看食用菌长势。  池就行。”张至笑着回应。“这个监测点还是在鹏飞的帮助下搭建起来的。”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承接了多项科研及技术推广项目,常年活跃着近百名科研人员。“虽然大家各自做项目,但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就像是野外的大学,气氛特别好。”张至说。

  基地的实验室内,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所助理研究员王伟正在查看长柄扁桃组培苗的生长情况。“可别小看它们,它们上过3次太空,也是‘航天员’!”王伟说,“这些长柄扁桃能够组培成功,离不开张至的功劳,微生物的灭菌与选菌都是他帮忙做的。”

  现在,张至也独立组建起了4人的科研团队,在微生物研究方面进行攻关。团队成员张少康每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基地度过的,他感慨:“这样的平台能够让自己所学在大地上结出果实,特别有成就感。”

  越钻研,便越想更深入地学习。两年前,当时32岁的张至考取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现在两头忙,不仅要专注学业,这边的科研任务也不能落下。有时候我正吃饭,他的电话就打来,我们边吃边讨论。”张少康说。

  张应龙说:“以前治沙,先看的是一股艰苦奋斗的韧劲。如今要走可持续科学治沙的路,要靠更多的耐得住性子的科研工作者投身治沙事业,贡献智慧。”

  基地最高的树,是张应龙最初栽下的一批,如今已有十来米高。张应龙最初搭建的小平房,去年修缮一新,成为科研人员的宿舍。近年来,基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科研人员,在治沙一线挥洒青春汗水。治沙接力棒交到了年轻一代的手中。

  闲暇时,张至总会登上治沙基地的防火瞭望台,放眼望去,绿色延展到天边。基地管护的约50万亩沙地,植被覆盖率由2003年的3%提高到如今的65%。他说:“守住这片林海,拓展这片林海,我们还有许多要做。”

  《 人民日报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nnxw123.com.red/6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